新闻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资讯
回归本性自足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2月7日 浏览次数:2149次
回归本性自足
文/张俊杰
——记《定慧初修》作业一篇
戒定慧三学乃是佛家实证基础,这三项训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从这根主干延伸下去会延生出许许多多的枝桠树叶和花。这本书里该讲的都讲了,具体方法和注意要点都非常详细,老实说自己初学佛法也提不出什么感悟,只能照着书中所说去一点一点的体证,但所幸是书虫一只喜欢啃书,也就拾人牙慧,总结一些大师的经验来谈谈。
《定慧初修》这个题目漏了一个似乎看上去不太重要的一个——“戒”。很多人害怕就是害怕佛家严格的戒律,不能结婚不能吃肉不能杀生偷盗淫邪.....这样不能那样不能。这里我倒是想为这个误会正个名,所谓戒律是要我们去做一个有德行人而不是去装一个好人,静而生定、定而生慧,当我们放下那些思维层面的欲望时,才能更快的入定,这两者也是相互相成的,如果定不下来也很难守戒。这里南怀瑾老师没有过多提到这个,我也就不多谈了。
戒定慧三学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慧”字。这个“慧”有别于一般我们所提到的“智力”,更不是心理学上划分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之类的。“智力”是我们思维层面的智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获得的能力;而“慧”是我们的内在智慧,是我们精神层面所感悟到的境界。我个人比较喜欢释梦,这里依旧想从梦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内在智慧。元稹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可见梦境并不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掌控,红楼梦里也提到过香菱梦里作诗的故事,那么梦境是谁写下的剧本呢?造出我们梦境的那个TA,也就是我们内在智慧的一部分。这里我个人觉得有必要将思维意识的不同点指出来。那天和小伙伴们去参加一个基督教的聚会,神父是来自圣地亚哥的一位医学博士,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站在两个人的中间,他的左手面是代表有着欲望情绪不舍等念头的自我,而右手边站着的那位则是代表内在神性的圣灵,两者都是站立不动的。当我紧紧抱着自我的时,我就远离了圣灵;当我和圣灵在一起时,我就脱离了自我。当然,这里的圣灵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性。思维层面是让我们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去“得到”;而内在智慧是我们对自己神性部分的臣服所得到的自在,是一种“放下”。当我们将这个区分开之后,怎样去得到“慧”就变得清晰一些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慧”?
刚才我们谈了这么多,都是在说“静而生定,定而生慧”。怎样去静,就是要我们放下头脑中繁乱的思维念头,但叫我们放下自己的思维念头谈何容易?不过幸好我们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去实证,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供修行,生活中也处处皆可修行。我走在喧闹街头的时候通常会这样去做:目视正前方,试图让自己的思维感知觉都保持在当下状态,但遗憾的是目前保持不了几分钟思维目光都会飘走。走着走着看到两个漂亮妹纸目光就跟不自觉的过去了,再一会儿又被耳朵听见搞促销的声音引过去了;走着走着思维一会儿飘到了过去想着昨天看的《霍比特人》,再一会儿又飘到了未来今天晚上吃什么。道家所言:“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很多人都想成仙,但终究还是败给了“逆”字。这句话并非我们用经验来理解的“与天抗衡抗就能成仙”,我并不赞同这样去“对抗”。在我看来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人的旧习性难改,嗜酒好烟等等各种成瘾、贪念妄想各种痛苦等等等等,而这些最终就是归结于我们从小就形成的思维意识等经验。心理学上的“去习惯化”、“认知疗法”等等都还是停留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意识层面。而长青哲学综合的世界宗教灵性共同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可能性,就是连接我们的内在智慧。再次回到如何生“慧”这个话题上来,书中谈到的一个快速得定的法门就是静坐用功。很多人认为打坐是属于佛教的法门,其实不然,佛教的修行法门分为共法和不共法,佛有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叙述,但单论静坐得到定静的境界并不属于哪一家,中国道教、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乃至于原始基督教在用静坐的方式得定,所以静坐是属于共法。
总结上面谈到的这些,放下经验意识层面的东西,让自己活在当下保持觉知,自然会唤起自己的内在智慧,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不断向外界索取的东西,原本就在自己心里,最后引用永嘉法师《证道歌》中的“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作为结尾。
联系电话:023-65418129 QQ:469332592
咨询中心地址:重庆沙坪坝区沙正街/重庆大学旁(咨询请提前一天预约)